在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的制粒车间,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——他时而俯身查看产品性状,时而与同事讨论工艺参数,时而在生产记录上认真标注。

陈永军在研究制药工艺。 杜挺勇 摄
他,就是该公司生产部员工陈永军,一位从执业药师成长起来的党员先锋,一位连续多年获评公司劳模的“技术标杆”。
十余年来,陈永军扎根制药车间方寸之地,以“一粒药”的匠心践行“健康中国”使命。十余年的坚守,早已融入他对每一道工序的严苛,对每一次创新的执着,对每一位同事的热忱。
“制药行业责任重大,每一粒药片,每一袋颗粒都承载着患者的信任。”在陈永军心里,质量安全是必须坚守的“生命线”,“合格”从来不是标准,“最优”才是底线。记得有一年,车间接到一批急需上市的泡腾片生产任务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但在一次抽检时,陈永军却发现问题:一小批产品的溶解度接近临界值。
虽然数值仍在国家标准范围内,但陈永军的心中却容不下可能发生的万分之一风险。他当即召集生产团队,商议后决定停下生产线,然后逐项排查原辅料、生产设备、工艺流程等,每一项细节都逐一核对。最终,他们发现原辅料储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细微差异,造成了目前的情况。
找到症结后,陈永军和团队迅速调整工艺参数,重新组织生产。当新一批产品检测结果出来,所有指标均远超标准时,他才松了口气。“合格不是终点,远超标准才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。”陈永军说,“在制药企业,党员的担当就是在‘差不多’的时候‘较真’,在‘能过关’的时候‘守底线’。”
对质量问题的“零容忍”,早已刻进陈永军的工作日常。他习惯精准监控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,牵头改进相关管控流程和机制,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。在他的带动下,制粒车间也成为公司质量管控的“样板车间”。
拼搏创新,也是陈永军的不变情怀。
“医药行业技术日新月异,党员要做技术突破的‘排头兵’。”面对行业技术变革,陈永军始终把学习当成日常,把创新当成责任。近年来,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推进怀山药深加工项目,其中山药颗粒因携带方便、吸收快,成为研发重点。作为制粒车间的技术骨干,陈永军主动请缨,全程参与工艺优化。
山药性平味甘,含有黏液蛋白、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,兼具健脾胃、补肝肾的功效,但如何在加工中保留有效成分,同时保证颗粒溶解性、稳定性和好口感,成了加工难题。为攻克这一难关,陈永军默默扛起担子,查阅大量资料,深度摸清原料特性,又带领团队一次次开展试验。
试验过程中,失败是常有的事。当团队成员有些泄气时,陈永军总笑着打气:“失败一次,就离成功近一步,咱们再试!”他一次次重新梳理试验数据,逐渐破解颗粒的溶解性等问题。
取得成功,产品问世,陈永军没有停下脚步,继续深入了解需求者的意见。之后,他结合意见和经验提出改进建议,进一步优化工艺,使颗粒更易携带与冲服。最终,这款产品的销量逐步攀升。
“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。”多年来在岗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但陈永军深知,企业发展不是单打独斗,需要团队合力。作为生产一线的共产党员,他特别有奉献精神,总是把经验分享给同事。
他的热心肠,同事们都看在眼里:有新员工遇到技术难题,他手把手教学;车间遇到紧急生产任务,他总是带头站在一线。即便自己的工作已经排得满满当当,只要同事有需要,他从不推辞,积极帮忙。“多干一点不算啥,团队顺畅了,生产才能高效。”这是陈永军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同事们说,陈永军的主动担当,也带动了整个车间的奉献精神。每次遇到难题时,大家总能拧成一股绳,一次次在改进工艺、提高效率、节能降耗中取得突破。
十余载春秋流转,陈永军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“劳模标杆”,变的是岗位技能,不变的是初心使命。如今,他依然每天穿梭在制药车间,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匠心守护质量。“岗位虽然平凡,但每一粒药都载满对生命的敬畏,所以我们要有坚守与创新的毅力,从而书写共产党员和制药人的忠诚与担当。”陈永军说。(记者 杜挺勇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