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,我市举行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,介绍全市“十四五”时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情况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建设农业强省的决策部署,全面贯彻市委、市政府的工作安排,锚定目标,加压奋进,推动“十四五”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。
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,坚持向耕地要粮、向科技要粮、向管护要粮,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强小麦、玉米等优质品种培育,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“五良”集成融合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28万公顷(420万亩)以上,产量稳定在40亿斤左右。今年“夏收”期间,克服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,全市夏粮总产23.48亿斤,再创历史新高,平均单产524.29公斤,位居全省第一。
现代乡村产业持续发展。我市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抓手,聚焦“粮、种、肉、禽、奶、药”等基础和优势,创建了六个“全国第一”: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、新式茶饮生产基地、食用酒精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皮毛加工、澡巾加工、皮筋头饰加工基地;四个“全省第一”:粮食单产、鹌鹑养殖、乳制品加工和肉牛屠宰量均居全省第一,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,坚持组团式、片区化发展理念,高质量开展“两带六组团和美乡村先导区”建设,分类推进“和美村、富美村、洁美村”建设,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。目前,全市50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1223个村庄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,1735个村完成背街小巷硬化任务,全市326个村庄达到富美村以上标准。
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。持续提升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质效,全市1.36万名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1.14万名,风险消除率达84.2%。全面落实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稳定在99%以上,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、大病救治率均达100%。抓好产业和就业“两个关键”,持续拓展增收渠道,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.0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.69万元,居全省第三位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.64∶1缩小到2024年的1.52∶1,均衡水平全省第一。
农村改革动能持续增强。深化承包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分置改革,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,规范流转管理,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4.31%,位居全省前列;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,全市8个试点村均已启动。突出抓好农村“三资”管理工作,有效激活了乡村资源价值,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。(记者朱晓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