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举措,更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。今年以来,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严格按照河南省委“五基四化”基层治理部署要求,以党建为引领、以网格为抓手、以创新为动力,将基层治理效能转化为全域环境改善实效,在怀川大地上掀起一场城乡环境“颜值”与群众生活“品质”同步提升的生动实践,让全市群众在干净整洁、宜居宜业的环境中共享文明建设成果,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。
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“定盘星”,更是人居环境改善的“驱动力”。我市坚持把党组织建设摆在基层治理首位,推动治理力量下沉网格,构建全域覆盖的责任体系。高新区苏家作乡锚定“生态宜居”目标,将“清洁家园”行动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,依托14个村的基层治理网格,设立每周二、周五为“网格清洁行动日”,组织网格员与志愿者化身“红马甲环境卫士”,对主大街、房前屋后等区域开展“地毯式”清理,让环境整治从“被动响应”变为“主动出击”。解放区健康产业园区创新构建“1+3+N”网格管理体系,通过“园区党委—村级党组织—网格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四级架构,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网格责任清单,今年以来已修复道路4000余平方米、栽种绿植600余棵,让“红色网格”成为服务群众的“前沿阵地”。修武县则以“341”工作思路为抓手,优化720个治理网格,推动26名县级干部联乡包片、255名乡镇干部分区入格、720名专职网格员分级服务,形成“一格多用、多网合一”的治理格局,确保环境问题“早发现、快处置”。
基层治理的活力在群众,文明建设的根基也在群众。我市各县(市、区)创新治理模式,打破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的困境,引导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。博爱县磨头镇推广“指尖治理”模式,建立“人居环境随手拍”微信群,发动党员干部、群众、志愿者通过手机拍摄生活垃圾、乱贴小广告等问题,实时反馈至“微信群指挥中枢”,形成“问题发现—分类派单—整改反馈—销号归档”闭环机制,今年以来已排查整改环境问题86项,实现“小镜头”推动“大提升”。沁阳市西万镇复制推广“麦青调解室”模式,70岁老党员陈麦青带领团队8年调解矛盾纠纷392起。该镇还通过“民情联系卡”收集群众诉求523件,办结率达98%,让群众在参与中养成文明习惯,从环境整治“受益者”转变为“推动者”。
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环境整治注入源头活水,而常态长效机制则为成果巩固提供制度保障。我市通过健全闭环管理、深化多元共治,让宜居环境成为城乡最美底色。高新区苏家作乡建立环境问题“发现—整改—反馈”闭环机制,推动整治从“精细化”向“常态化”延伸;磨头镇定期开展环境巡查与暗访,确保问题“即拍即改、真抓实干”。在民生服务上,解放区健康产业园区为9名困难群众申请大病临时救助资金2万余元,更换郭村太阳能路灯20盏;沁阳市西万镇依托乡村幸福院推进“幸福餐桌”工程,解决老年人“做饭难、吃饭难”问题,各村举办的“重阳宴”“千叟宴”让老人们吃出“幸福味儿”。这些举措让环境改善成果持续惠及群众,文明乡风蔚然成风。
如今的焦作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:城市街巷整洁有序,乡村庭院花草点缀,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。今年以来,我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将基层治理效能全面转化为城乡环境改善实效,不仅让城乡“颜值”显著提升,更让群众“幸福值”节节攀升。焦作市正以久久为功的坚持,绘就全域宜居宜业和美新画卷。(记者 段美如 )